健康科普
提供最全最新的医疗资讯,打造最具权威性的医学健康知识科普平台。
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
流行病学显示,至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有4.63亿,中国有1.16亿,居世界首位。糖尿病发病人数仍在不断增加,其中以II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为主。
当前,II型糖尿病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以及使用降糖药物,但都只能暂时改善高血糖症,无法抑制其发病机制或降低发病率。因此,糖尿病治疗仍存在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急需开发糖尿病治疗新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II型糖尿病新希望
II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相关。而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胰岛恢复、减轻胰岛素抵抗以及免疫调节的潜能,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MSC来源广泛、获取简单以及不存在伦理问题,已广泛用于临床研究中。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MSC移植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间充质干细胞显然已成为了II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临床研究显示MSC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
北京武警总医院干细胞移植科安沂华主任等人在Stem Cell Res Ther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非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1/2期研究的结果。
该研究纳入了22例II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经外周静脉首次接受脐带华通氏胶MSC移植后5天,经脾动脉再次接受MSC移植,随访12个月。
接受MSC移植后,患者的胰岛素需求量显著降低。其中,41%的患者在MSC移植2 - 6个月后停用胰岛素,并在9.3±3.8个月内未再次使用胰岛素。此外,还有1例患者停用口服降糖药。
22例患者中3例出现轻度和中度发热,通常发生在术后第一天,1例患者在动脉介入术后第1天出现注射部位皮下血肿,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头痛,所有不良事件均可自行消退。
此外,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教授、生物治疗中心韩卫东教授等人也在Stem Cell Res Ther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结果,考察了脐带MSC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终的结果显示,13.5%的患者接受脐带MSC移植8 - 24周后不再使用胰岛素,并在37.2±15.2周内未再次使用胰岛素,而安慰剂组无患者停用胰岛素。
脐带MSC组共2例患者发生了2例次不良事件,分别为脑梗塞、股骨颈骨折,均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在独立裁决委员会讨论后,认为这些事件均与脐带MSC治疗无关。
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合作,初步验证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方案的安全
糖尿病的病因,简而言之就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病人胰岛β细胞出现罢工或怠工,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减弱。因此,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有望使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摆脱频繁的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
据悉,糖尿病干细胞疗法始于1998年。到21世纪初,该领域受益于模式生物胚胎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2010年后加速发展。目前,干细胞强大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使其成为胰岛β细胞的潜在来源。
在干细胞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方面,该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干细胞转化生成成熟的、可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的能力,还需要解决移植的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免受免疫排斥并确保其纯度等重要问题。
今年年初,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刊发了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研究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彭小忠研究员研究团队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教授研究团队合作,解决了高效诱导人多能干细胞(IPS)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的难题。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
IPS是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诱导分化成为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但分化效率低下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邓宏魁研究团队大幅度优化了IPS向胰岛细胞的分化方案,重点解决了如何高效率地诱导从胰腺前体细胞向胰岛内分泌细胞命运特化的技术难题,从而使体外大规模制备功能成熟的胰岛细胞成为可能。
研究团队通过临床前期灵长类糖尿病模型,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给糖尿病恒河猴,受体猴血糖控制水平较移植前得到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并且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的胰岛细胞存活并保持良好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灵长类动物实验周期内,未发现移植细胞发生致瘤现象,初步验证了人IPS来源的胰岛移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作为国际首个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上系统地评价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可行性的研究,本研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上证明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望
综合以上两项研究,II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有望“摆脱”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与此同时,目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需开展大样本、长随访期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考察间充质干细胞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百年来,一批一批研究人员致力于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方面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类疗法和干预措施,包括最初的动物提取胰岛素、重组与合成胰岛素,到后来的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疗法及免疫细胞疗法等。与此同时,基于发病机制的糖尿病分型与诊断不断细化,人们可根据分型不同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目前,人类已实现了糖尿病的长期、有效管理。征服糖尿病,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