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诺亚创生汇聚了行业内资讯内容,为您提供最新、最热的资讯内容。
国内团队首次揭示了干细胞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
近日,国内研究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据了解这是国际上首次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该试验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NCT04014166)。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病因是免疫耐受失衡,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和血小板生成受损,ITP临床表现包括巨核细胞成熟停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难治性ITP是指多次治疗失败的ITP患者(包括TPO-RA、利妥昔单抗、脾切除后无反应或复发),这些患者的出血症状更加严重,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死亡率增加。
该试验共纳入了18例难治性ITP患者(男3例,女15例),其中剂量递增期患者12例,剂量扩展期患者6例,年龄30~50岁,中位病程73个月。15例患者接受过5种以上常规治疗,10名和13名患者分别接受过脾切除术和利妥昔单抗治疗。
方 法:获得每位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后,在剂量递增阶段,符合条件的患者被依次分为三个不同剂量组(0.5*106/kg组,n=3;1.0*106/kg组,n=3;2.0*106/kg组,n=6),每周输注一次UC-MSCs,共输注4次。最后研究者根据剂量递增阶段的实验结果,确定扩展期患者的最佳剂量。
结果:①安全性分析(表2):术后13例患者经历了疲劳、血胆红素升高、尿酸升高等副反应,经过短期干预后恢复/自行恢复;3例患者出现3级出血表现(胃肠道出血、月经量多),这些都被认为与血小板减少有关;1例患者出现了3级不良事件,学术和伦理委员会专家将其确定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事件。
②效果分析(图2):术后8例患者达到了血小板反应(R,定义为血小板计数≥30×109/L,与基线计数相比至少增加2倍且无出血),其中5例患者处于剂量递增阶段,3例患者处于剂量扩展阶段,总体缓解率为44.4%(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中位累积缓解持续时间为6.5周。
③UC-MSCs药代动力学分析:共有8例患者接受了药代动力学测定,所有患者的外周血在30分钟开始检测到SRY基因,并且在大多数患者中可持续4小时;输注后8小时,血液中未检测到人类特异性序列,表明通过静脉输注UC-MSCs在外周血最长停留时间为8小时。
④体液免疫原性分析:对12例患者细胞输注前后的抗药物抗体(ADA)分析发现,在任意时间点均未检测到ADA,这表明UC-MSCs输注后患者体内未发生ADA。
总 结:该研究是首个评估UC-MSCs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开放性研究,并且取得了44.4%的总体缓解率,这表明UC-MSCs为难治性ITP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替代治疗方案。鉴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和扩展剂量有限,未来需通过更大样本量和更高输注剂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